欢迎来到此网站!

社会实践

校地联动 双向赋能——全面推进“百万大学生进社区”实践项目 | 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启动周典型交流

创建时间:2023-10-19


今年4月以来,团山东省委结合本地实际落实《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工作指引》,聚焦解决“地方基层治理缺人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缺场景”的突出问题,启动实施“百万大学生进社区”实践项目,有效提升大学生社会化能力,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青春动能。中国青年报头版、省委《今日信息》等予以报道刊发,“趁青春、进社区”成为广大齐鲁学子的青春时尚。


坚持组织化动员,把好社区实践政治关        
聚焦政治学校功能定位,以组织化动员为基本路径,推动高校思政工作融入社会“大课堂”。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 联合省教育厅制发《关于开展“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的工作方案》,召开全省工作部署会,全过程把关定向、节点提示,阐释好“需求怎么对接、项目怎么设计、过程怎么保障、成果怎么评价”等问题,自上而下推动项目有序开展。 二是坚持试点先行。 选定高校集聚的6市为试点,组织62个镇街与184个院系先行先试、探索经验,非试点区域不等不靠、同步推进。组织各市团委和教育部门对试点县(市、区)和高校进行调研评估,发布案例汇编,推广经验做法,随后在全省层面铺开实施。 三是注重骨干引领。 以团支部为基本单元,充分发挥学生团干部、“青马学员”和学生党、团员示范作用,带动青年学生广泛参与。截至目前,全省4945个社区(村)、高校2.21万个团支部参与结对,52.75万名大学生参与社区实践日常报到,55.26万名大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集中报到。
坚持项目化推进,激发基层治理新动能        
紧盯党政关注、群众关心、青年能为的领域,围绕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就业创业、卫生医疗等方面,项目化推进实践活动。 一是突出需求导向。 按照社区点单--高校派单--院系接单的“菜单式”工作模式,市县团组织挖掘基层需求,高校依托现有“APP”、“小程序”,优化发布报名、岗位征集、过程管理等环节,院系发动大学生按照日常课余时间常态化报到、寒暑假期集中式报到、重大活动阶段性报到等方式,与社区共建结对、提供服务。 二是突出团队建设。 各高校选派团干部、思政课教师、优秀辅导员带队指导,组织专业课教师协助打造特色服务项目,优先选拔团学骨干、专业对口学生组建项目组开展社区实践。 三是突出品牌思维。 以“一校一品牌、一院一特色”为抓手,引导高校在打造常规型服务项目的同时,发动4742个社团功能团支部横向参与,丰富实践活动类型,凝炼各具特色的社会实践品牌。
坚持社会化运行,搭建校地合作大平台        
坚持党建带团建,统筹用好校内外资源,探索形成党建引领、团建互促、社会融入的共建格局。 一是推动骨干兼职。 邀请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到学校兼任团支部团建指导员,组织2594名高校团学骨干到镇街、社区(村)兼任团干部,打通资源社会化渠道,为团支部开展工作赋能,为青年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二是促进资源共享。 将大学生社区实践工作融入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与社区青春行动、青年志愿者服务社区行动紧密结合,形成市县团委主导、高校团委配合、镇街青工委落实的协同联动、双向赋能模式,校地双方共建实践项目、共享实践成果。 三是强化激励保障。 校地团组织主动争取党政支持,累计投入资金1015万元,地方持续优化大学生实践场景体验,高校将实践情况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在实践结果价值应用上,推动校内校外、团内团外相衔接。


坚持制度化保障,打造常态推进新机制        

创新完善工作机制,以制度化推动常态化,确保社区实践工作落地见效。一是高标定位。将“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项目纳入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重点事项清单,列为2023年山东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一部门一品牌”项目和团省委重点突破的深化改革项目,全省域综合探索推进。二是打擂比拼。在全省高校共青团开展年中、年底2次打擂比武,将“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作为重点展示内容,高校团委书记登台亮相,在打擂赛绩中交流经验,在互学比拼中提炼升华。三是综合评价。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百万大学生进社区”开展情况纳入团省委对市县和高校团组织年度考核评价指标内容,列入省教育厅对市县教育部门、高校考核评价的相关指标内容,努力打造具有山东特色的新时代大学生社区实践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