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贵州大学落下帷幕,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项目《一种吸附食品工业废水中蛋白质的壳聚糖基复合膜材料》获全国三等奖。
项目简介
项目名称:一种吸附食品工业废水中蛋白质的壳聚糖基复合膜材料
参赛团队:王月、李俊博、张宇、宋禹狄、汤琦龙
指导老师:赵珺、刘通、封天
获奖情况:国家级三等奖
项目简介:团队以壳聚糖为基材制备了一种复合膜材料,壳聚糖和淀粉作为复合膜的主要组分,具有良好的亲水性和亲蛋白质性能,可以有效地吸附食品工业废水中的蛋白质等有机物。该复合膜能够与蛋白质分子发生相互作用,通过电荷吸附、静电吸引、氢键等机制,从而实现对蛋白质的有效分离和去除,降低废水中蛋白质的浓度。此外,壳聚糖淀粉复合膜在处理食品工业废水中蛋白质方面还具有资源回收的重要意义。蛋白质是一种宝贵的生物资源,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使用壳聚糖淀粉复合膜,可以有效地将废水中的蛋白质分离和浓缩,实现对蛋白质的回收利用。这不仅有助于减少废水排放和环境污染,还可以将废水中的蛋白质转化为有价值的生物制品,如动物饲料、肥料、生物能源等,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循环经济的发展。
团队之声
指导教师 赵珺
这个奖项不仅是对团队智慧和努力的认可,也是目前我们学院在“挑战杯”比赛历史中取得的最好成绩。作为指导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学院从大一开始培养学生竞赛精神,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比赛,注重项目长线培育,鼓励教师参与竞赛指导。在未来,我们将继续激励学生追求卓越,挑战自我,赢得更多荣誉。感谢每一位为这个荣誉付出汗水的团队成员,你们的奉献是我们辉煌成绩的基石。
指导教师 刘通
这是一次青春的激情活力与艰难的挑战过程。从报名参加到开始准备,历经学校初选再到省级“挑战杯”决赛,这不仅仅是一件作品日臻完善的过程,更是我们感受学生成长历程的最好见证。回首那段团结奋战、洒满汗水的日子,虽然过程是艰难的,但是对我们团队来说,在整个项目的完善过程当中,我们学习到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未来,我将加大参与指导力度,继续带领学生参与“挑战杯”竞赛,与同学们共赴青春之约,向未来发起挑战。
指导教师 封天
“挑战杯”最大的收获是在于做“挑战杯”的过程所得到的历练,这种经历会锻炼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提升同学们实践沟通能力,开阔视角,明白什么是坚韧、什么是合作。大赛已经结束,但未来的路还长,“挑战杯”的精神应该永远传承。希望我们的行动能够激发同学们的热情,积极踊跃地参与进来,努力培养自己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敢于创新的能力,争取在今后的“挑战杯”大赛中取得更优异的成绩,为校争光!
团队成员 王月
参加这次比赛,不仅结交了优秀的朋友,组成一个团队,共赴比赛,也在其中学习到很多的知识,而这些知识是在课本上无法学习到的。黎明之前总是黑暗的,在备赛的日子里是艰苦的,但只要我们吃苦耐劳,不怕困难,勇于创新,最终都会取得成功的。对于此次取得的成绩,感谢学校的培养,感谢指导老师的精心指导,还有在参赛过程中,悉心照料我们的各位校团委老师,作为一名研究生,希望更多小伙伴从入学开始主动了解、参与“挑战杯”竞赛,共赴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
团队成员 李俊博
“挑战杯”一路走来的坎坷,心中充满感激,望着被我们修改了无数次的方案,不禁热泪盈眶。过去的奔波疲劳、课题研究记录着我们的艰辛和快乐;过去的驻足迷茫、成功喝彩见证了我们的挑战与成长。感谢学校给予我们这样一次机会,为我们提供了好的条件,让我们锻炼自己的能力,磨练自己的意志,实现自己的理想。
团队成员 张宇
从院赛一路走到全国决赛,离不开学校各级组织的帮助支持、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以及团队成员的精诚合作。在本项目中,我主要负责了前期调研和资料的收集。在比赛过程中,我不断认识到认真细致、科学严谨的重要性,并不断在此过程中收获成长与进步,这次比赛收获的经验也将成为我未来发展的基石与鞭策,不断成为更好的自己。
团队成员 宋禹狄
荣誉的背后,离不开老师们的悉心指导,很荣幸能参与这次的竞赛中,我作为团队中的一员,在荣获奖项的喜悦之余,深感到团队的力量。感谢每位队友的辛勤付出与拼搏,让我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念。展望未来,我将继续保持谦逊和执着,贡献更多的力量。携手共进,砥砺前行。
团队成员 汤琦龙
在整个项目的旅程中,体会着专业的挑战和成就感交织,而团队的协作则是我们成功的关键所在。每一位团队成员和老师都为这份荣誉付出了独特的努力。期待着师弟师妹们能够在科研领域继续追求卓越,创造更多引人瞩目的专业成就!101实验室会因为大家的努力而变得越来越出色。前路漫漫,一同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