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此网站!

“团风”的起源

“团风”——共青团的风格

创建时间:2014-01-01

上篇:爱的热流

屋檐下的水滴,平凡普通无奇,点点滴滴,却汇成大海潮汐。啊,水滴无声无息,却像人揭示生活的哲理。

——青春歌曲《屋檐下的水滴》词意

这个故事,就像屋檐下的水滴,成了溪,成了河,由平凡变为神奇。它起始于1989年4月长春大学的校园。在这所全国唯一招收残疾学生的大学里,残疾人充满甜蜜和艰涩的学习生活,成为本故事特殊的历史氛围。

金燮,一个充满温馨的名字,而不公的命运却不幸使他下肢截瘫。1988年,25岁的金燮拄着双拐迈进长春大学的门槛,成为特教部工艺美术班的学生。

他很欣赏猫头鹰睁只眼闭之眼冷眼看世界的态度,此时正坐在教室里编织他那个猫头鹰作品。肚子咕咕叫了,他想起早晨又没吃饭。手自然地伸向上衣口袋,中途又慢慢的收回,少得可怜的几个钱还用再数吗?远在黑龙江伊春林区的家里有年迈的父亲和成不起家的哥哥,上学的钱是几位好同学七拼八凑起来的,还能向谁伸手呢?

“金燮,怎么又不去吃饭啊?”

“我胃不太好,不想吃。”金燮支吾地回答着。他心里想,就这样还不知道能否坚持下去,没准哪天就要退学了。

他哪里知道,他的情况,已经被一个人深深地记在了心上。

春阳暖暖的,以双脚踏着春水走在了通往小邮局的路上。于是,一张10元汇款单飞到了金燮的手中,汇款人的名字的空格里赫然写着——“团风”。

聪明的金燮也有惶惑的时候,不明真相的通勤使同学顽皮地与他打趣:“是女朋友寄来的吧,别不好意思啊”。时隔几日,又一张同样署名的汇款单寄到金燮手中。金燮愕然了,同学们的表情也严肃起来,这不是寻常的汇款!他双手颤抖地捧着那张汇款单,喃喃地说:“这是谁寄的呢?”

金燮失眠了,躺在寝室的床上,他一遍又一遍地看着汇款单,揣摩着“团风”这个署名,“团风团风”,突然,金燮恍然大悟,“团风”那不就是“共青团的风尚”缩写吗?他赶紧披衣起床,借着走廊灯射入的一线弱光,给“团风”写起盛满深情的感谢信。

信写成了,可寄给谁呢,金燮一遍遍地看着汇款单,想从那上面的字体中寻找 “团风”的痕迹——同学们那一张张可爱的脸庞又一次浮现在他的眼前。终于,金燮没有查到“团风”是谁,也没有像好心应该寄给谁。

二十天过去后,第三张汇款单送到了他手中, “团风”。有是 “团风”。汇款单清晰的邮戳启发了他,原来“团风”就在校门外的小邮局为他汇的款啊!他把感谢信交给邮局的工作人员,委托他帮助找“团风”。

当又一张汇款单寄来时,金燮简直要喊起来了,他拄着双拐奔到邮局,可是,他委托的工作人员调走了。

夜深了,星星睡了,又一次失望的金燮徘徊在校园。突然地,他眼前一亮:对,找团委去。

“团风”,从此便成为校团委学习雷锋的典型。

1989年10月,刚刚入校的农村学生姜维学还没体味够“学校真美”,就不幸患上了肝炎。家住九台农村,失去丈夫的母亲带着小弟弟揣着东挪西凑的300元钱兼程而来。饭可以不吃,祖祖辈辈这么一个大学生的名不能不要。

很快,300元钱用光了。当最后几滴药水滴入小姜的血液时,母亲的泪水不禁簌簌地滚落下来,年幼的弟弟也扑在哥哥的床前低声哭泣。没有钱将来怎么办,病榻上的病人和护理的亲人不敢往下想。

汇款单,30元,“团风”又来了,随款还附一句:“姜维学同学,衷心祝你早日康复!” “团风”啊,感谢你还想着我这个谁也不认识的新生!”姜维学哭了,哭得很恸。

“团风”的行动就是最好的号召,校党委副书记张文先听完汇报后,立即责成有关部门破例为姜维学先办公费医疗。

团组织在行动。师范部召集了团总支紧急会议,于是,当天晚时,一份捐款《倡议书》贴在校园的显眼处。于是,在那个“绿色周末”搅起了校园内南湖水的涟漪。一元二元……教师、师范部、应用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外语学院,特教学院,点点雨露四面八方而来。“我这还有50元”,年事已高的盲人二胡演奏家甘教授摸索着掏出钱包。1647.97元随着一封短信送到姜维学病榻前。信中说:“姜维学同学,请收下我们的一片情意吧,你的不幸就是我们的不幸,我们是长大的兄弟姐妹,我们之间没有心的沙漠爱是永恒的星辰……”

“恩人哪,恩人。”母亲哭着说:“大家救了孩子的命啊,这些老师,大学生们太好了,太好了……”

是啊,师生们经济能力有限,但是,他们宁肯少看一次电影、少跳一场舞、甚至少买一盘菜,这元元角角汇成小溪不就是一份炽热的爱吗?

“团风”给姜维学寄款,引起学校党委的高度重视,他们认为“团风”产生于动乱前后,在西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泛滥,共青团形象被贬低的情况下出现的,显得更加可贵,它再现了共青团先进典型形象,是共青团的财富,因此责成学生工作部写出通报表扬,张贴在校园。于是,关于 “团风”的故事便在整个校园传开了。

随后,同学有困难,得到“团风”和同学们捐助的事情便层出不穷。

王桂华,靠姐姐家卖了耕牛才有钱进大学门的女同学曾写下一篇《爱之河》的文章,倾吐他对同学们无私帮助的心情。

身有残疾,又患了肝腹水,李亦赤痛不欲生,是“团风”和同学们的捐款,有寄予期望的话语,使他最终战胜了“再多一次又如何”的痛苦。“团风”在给李亦赤汇款时,把名字错写成李玉瓷。

1990年3月31日,全校召开学“团风”,树新风,做“四有”青年动员大会,校党委书记张国学号召全校师生,利用身边人教育身边人,把学 “团风”精神同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在那次大会上,一向冷面孔的金燮走上讲台。他说,他先后5次接到“团风”汇款,他真心希望“团风”同学不要再寄了,他的困难,他完全可以克服,有这些汇款单的复印件,他已经觉得很富有了……他建议学校一同帮助他找“团风”。

不久,金燮接到了“团风”的第六次汇款,上书:“请不要找我,每个共青团员都会这样做。”

直到现在,“团风”仍然没有找到,但是,“团风”在长大已经展示了她极大的生命力,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爱之歌

下篇:“团风”浩荡

它曾经一滴水,献出一滴水的能量,当它化做溪流,汇成海洋,便发生潮汐的效应。

1990年12月7日,一场瑞雪覆盖住动人的春城,银装素裹的长春市显得格外洁净。下午2时,团长春市委召开大会,做出《学习“团风”精神,做合格共青团员》的决定。“团风”,像隆冬的一把火,迅速融暖了严寒中的长春城。

吉林大学全体同学向全市大专院校发出倡议,《让“团风”精神在“八五”建设中发扬光大》,从此揭开了学“团风”最色彩缤纷的一页。

学“团风”活动也得到各城区团员、青年的共识。“帮困扶贫送温暖,以无限工作贡献”浪潮迭起。

新年伊始,长春公交战线的广大青工提出了学习“ 团风”精神,创首日开门红的口号,据不完全统计,全市10万青工在元月的头3天工作中 ,义务献工时16万多小时。

团吉林省委书记王儒林、副书记马俊清忘不了他们参加的那10个学“团风”座谈会。

长春大学一名学生分配到长春市第37中学任教,这里变成了学 “团风”的热点。一位初中女学生在座谈会上讲出了充满纯真的意愿:“‘团风’让我们高唱《爱的奉献》,人间应该充满爱,人人应该献出一点爱”。她的一位12岁的邻居至今仍未入学,这位女学生就经常把她领回家中,教她一些文化知识,告诉她做人的道理。这位女学生表示,她要学习“团风”精神,把好事做到底。

长春外国语学校一个10人团支部加一盘磁带和10元钱,磁带中每人各说一句话,临了是一个人的总结:世界需要爱跟真诚,世上应少一点恨和虚伪。钱是大家节约下的,请转交给特教部最困难的同学。

长春拖拉机厂召开的学“团风”交流会场面热烈,一位平时吊儿郎当的小青年要求发言,过去感到团员和青年只差5分钱,没看先进到哪儿,“团风”让我服了,不在钱多少,“团风”作了别人能够做到而没做的事。”

在“团风”的故乡长春大学,座谈会的发言更为热烈。长大宣传部副部长刘立中对“团风”能走出校园,影响社会,有着自己的见解,“‘团风’宛如平常一段歌,具有可学性,既可以拿出分分角角助人,也可为他人做举手之劳;“团风”具有感召力,适应了当前人们对真善美的渴望。”

“团风”已经成为1991年长大校园文化的主体部分,横贯主楼的语录牌匾揭示着这所学校的办学方针……深入学习“团风”,努力塑造“四有”新人。师范部、特教部等院部在教学楼和寝室楼都挂上有学“团风”之意的新春对联,学生会送给全校师生的对联这样写道:党风“团风”树新风,天高风阵阵;星火圣火起巨火,大地火热热。横批是,风盛火旺。

“团风”就是你我他,长大同学已把“团风”精神化作他们自觉地行动。在校外,他们维修家电、扫马路、除积雪、义务教学、长期照顾敬老院老人。

“团风”冲击到高墙内那个灰色世界。长春刁家山劳教所,在“学‘团风’精神,做‘四有’新人”的横幅下,正演唱着残疾人长歌罪错者的歌。灰色的人群动情地说:“‘团风’的校友身残志不残,我们志残身不残,我们一定要象残疾大学生那样,勇敢地面对生活,重新做人。”

长大即将退休的彭仲元副教授代表了老一代的心声。她拿出多年来与学生们的通信,说:“这一代人很可爱,产生的‘团风’反映出了这代人的风貌。老人也应学习‘团风’,发挥出自己的余热。”

“团风”的出现得到各级领导的赞许。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刘延东、冯俊先后听取了关于“团风”的汇报,为学习“团风”做出具体指示。中共吉林省副书记杜青林、长春市委书记冯锡铭、副书记邢志等领导同志纷纷为“团风”题词或撰文。

“团风”荡着社会,也在团风当事人心中掀起朵朵浪花。

第一个受“团风”接济的金燮像是变了一个人,“从前我看世界是灰色的,崇拜的是黑暗中默默工作的猫头鹰,现在看到的是充满爱的世界”。她从衣兜里掏出一张汇款单,“这不是‘团风’的汇款!这是署名‘党义’的人寄来的,还有这信。”举座愕然了。团委书记朗朗的念起这封信:“看过报道,为贵校同学身残志坚的刚毅精神所感动!对笔名‘团风’无私的高尚情操倍加敬佩!被‘团风’关心他人的深厚感情所教育,为表达对金燮同学的同情,我从现在起,每有开工资时,给金燮同学随信寄去10元钱,烦贵校团委转交,了表寸心——一个普通共产党员:党义。”金燮感动地说:“‘团风’想着我们,社会想着我们,处处体现社会主义的温暖,我没有资格不好好学习,报答人民的恩情,党的恩情。”

王桂花,另一位受“团风”和同学们捐助的女同学,早已泪花盈眶。她一个月的生活费只有可怜的19元钱,吃饭了,她把饭打回来,就着几个月前从家带来的咸菜吃下。团支部发现了,便月月为她筹款。后来,每个人都得到一个她用纸折叠的钱包。她说:“我受到的恩惠太多太多,所取得太多太多,总想做点什么报答同学们。”

还有助人的被人助的同学因放寒假而没有机会见面,但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实际行动学习“团风”、弘扬“团风”精神的事迹早已传回校园。

“团风”的影响还在扩大。1991年2月28日,团吉林省委召开全省“学习‘团风’精神,做合格共青团员”活动电视动员会。与此同时,吉林省浑江地区、大安市也反馈学“团风”的信息。“团风”正成为强劲的春风。

记者李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