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时期,“党义”曾是长春市民议论的热门话题,影响深远。至今,这个资助别人不肯透露姓名的共产党员是谁,人们仍不知道。不久后,长春大学又有一个化名“团风”的共青团员,解囊资助一个家庭生活困难的同学。此事和“党义”一样,在校内外产生较大反响。
长春大学是新成立的一所大学,设有特殊教育学院,招收有专长的残疾青年入学深造。1989年4月,校园里发生这样一件事:下肢截瘫、靠双拐支撑身体走路的金燮,入学后,家境更加困难,亲友们接济的钱用光了,以后的生活费怎么办?于是,金燮便节衣缩食,变一日三餐为两餐,坚持读书。这天,金燮出乎意料地收到一张汇款单,寄款人栏中写:“团风”。他是谁?为什么给我寄钱?金燮不得其解。同年5月15日、6月21日、1990年1月3日,他又三次收到“团风”的汇款。特别是最后一次,临近寒假,同学们都在张罗回家,唯独金燮没有回家的迹象,因为他没有路费。这次署名“团风”的汇款单附言上写道:“买票回家看看。”看着看着,他眼泪模糊,终于悟出:“团风”,那不就是“共青团员风格”的缩写么!
至此,“团风”像春风在长春大学校园荡漾。人们议论“团风”,崇尚“团风”。许多同学说:“团风”不想透露真实姓名,我们也没有必要再去寻找,重要的是学习“团风”精神,因为它是维系当今社会新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强大精神力量。数师9108班姜维学同学患病住院,因家中生活困难,无力支付医疗费用,师生们得知后,几天功夫就捐资1647.97元,使他又重新回到同学们中间。特殊教育学院的哑生徐井等同学,三年如一日地帮助失去双臂的刘京生同学,每天给他穿衣服,扶他上厕所,给他洗脸、刷牙、刷碗、倒水,使他完成学业。电9107班的于志明等三名同学凑了100元钱买来万用表和零件,在校内外义务修理电器几百件。这些事,一件件,一桩桩,感人至深。
目前,全校有学雷锋、学“团风”小组91个,开展各种公益活动300多次,有9000人次参加。现在,这所大学从清扫垃圾、粉刷教学楼到日常关灯、闭水龙头这些小事,都是同学们自己来做,不用号召,没有补贴。
最近,共青团长春市委做出《学习“团风”精神,做合格共青团员》的决定。一个学习“团风”的活动正在长春大学、吉林大学、吉林工程学院等院校广泛展开。
近日,中共吉林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高严以及来长春检查共青团工作的团中央书记孙盛,都对“团风”予以热情赞扬。高严同志在一份材料上批示说:“过去,我们总结了‘党义’,现在又有‘团风’,这是对青年进行教育的好典型。”
一九八八年十二月十一日,本报曾在头版头条位置发表通讯《寻找党义》,此文说的是长春机车厂有个化名叫“党义”的同志,十三次给本厂一位家境困难的老工人寄款。此事经新闻媒介传播后,成为当时 一桩引人注目的新闻,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全国各地都有人以“党义、团义、班义”的化名,向这位老工人伸出援助之手,本报今天发表的这篇报道表明,党义的出现,在社会主义中国绝不是个别现象,更不是暂时的现象,那种不图名利、助人为乐的崇高精神,将在社会主义中国永存。
记者(肖玉华) 通讯员(常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