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此网站!

“团风”的起源

让“团风”精神在校园闪光

创建时间:2014-01-01

1989年,对于世界和中国来说,都是不寻常的一年,1989年,对于年轻的长春大学来说,也是不寻常的一年。这年四月,当春风吹绿祖国大地的时候,一股清新而又温馨的风——“团风”吹进了充满活力的长春大学校园。

“团风”是在我校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中,以“团风”的名义,先后8次通过邮局汇款,悄悄资助生活有困难的三名同学,并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和鼓励的故事。

“团风”的故事开始发生在一个名字叫金燮的同学身上,下肢截瘫、靠双拐支撑着身体走路。当金燮战胜了命运跨入大学以后,家境贫寒使他再次陷入了困境,怎么办?金燮咬紧牙关、勒紧裤带,开始节衣缩食。他的情况早已被一个人深深地记在心里。1989年4月的一天,金燮意外地收到了一张署名“团风”的汇款单,当时他感到非常突然,“团风”是谁?为什么给我寄钱?是不是弄错了呢?但他反复看,还是金燮收。自此以后,金燮于1989年5月15日,1989年6月21日,1990年1月3日又三次收到“团风”的汇款,90年1月3日正是要放假的时候,同学们都在为回家做准备,唯独金燮没有回家的迹象,因为他没有路费了,这次“团风”在汇款单附言上写着:“买票回家看看”看着看着,金燮的眼睛模糊了,热泪滚滚而出,嘴里不停地念着:“团风”?“团风”!他突然明白了,“团风”那不是“共青团员风尚”的缩写吗?他又一次大声地呼喊起来:“团风”你是谁?你在哪里?

他去过邮局,请绿衣使者协助查找“团风”,在学校金燮也对身边的同学进行观察、看着同学们那张张可亲的笑脸,好象每个人都是“团风”。

在我校,受到“团风”资助的不仅仅是金燮同学一人。去年10月17日,刚入学不久的师范部数学9108斑姜维学同学因患疾病被送到医院治疗,由于家庭生活困难,哥哥带来的三百元钱很快花光了,面对着这种情况,师范部团总支发出了捐款的倡议,10月23日,姜维学在医院里收到了团总支转来的署名“团风”的30元汇款,附言还表达了真诚的祝愿:“姜维学同学,祝你早日驱走病魔,爱与你同在”,这使姜维学非常感动。

今年元月,特殊教育学院89工艺美术斑李亦赤同学因患肝浮水被学校安排住进了医院,当时李亦赤思想负担极重,面对着病魔,他悲观了、失望了,正在这时,一张署名“团风”的汇款单飞到了他的手中,附言中写到:“人生本来苦难已多,再多一次又如何?望你经得起命运的打击,做生活上的强者”,寥寥数语却使李亦赤同学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安慰,李亦赤住的是距学校几十里路的208医院,院领导、老师和同学们轮流护理他,他们不辞辛苦,往返于学校和医院之间,为了使李亦赤早日康复,师生们还为他捐款300多元,做为补养身体的费用,李亦赤同学被感动地流出了热泪,他在病床上握着老师和同学们的手说:“谢谢老师、谢谢同学们,是你们给了我生活的勇气和战胜病魔的信心”。李亦赤同学的父亲千里迢迢地从内蒙古赶到了学校,面对着这股爱的洪流激动得流下了眼泪。阳春三月,随着冰雪的消融,李亦赤同学病愈出院了,在回家的时候他对同学说:“在医院的50多个日日夜夜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看到了‘团风’精神的高尚,是学校、老师和同学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要用刻苦学习来报答党团组织的关怀,报答老师和同学的一片爱心”。

“团风”就这样先后八次寄款资助金燮、李亦赤、姜维学三名有困难的同学,他和雷锋一样,不仅给他人以物质的资助,而更重要的是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体现了共青团员想团员职责、尽团员义务、讲团员奉献、起团员作用的奉献精神。“团风”事迹是平凡的,但他的品质是高尚的,“团风”的举动是简单的,但他给人的启迪是深刻的。“团风”,充分体现了一名共青团员的优秀品质和高尚的情操。

“团风”事迹出现后,引起了校党委和团委的高度重视,团委对“团风”事迹进行了调查并及时地向党委做了专门汇报,党委对“团风”的事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党委书记张国学说:“作为一名老共青团员,我听后很受教育和感动,‘团风’精神是广大青年和团员的宝贵财富”。党委副书记张文显说:“‘团风’这个闪烁着共产主义思想光芒的名字,能够在去年的学潮、动乱期间顶住邪恶,出现在我们校园、出现在我们团内、出现在我们二千多名同学中间,这是很有意义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团风’的实质就是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和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只有抓住这个精神实质,才能把‘团风’精神学到手,把雷锋精神发扬光大”,根据校党委指示,团委于今年3月28日召开了全校团员学“团风”动员大会,做出了《关于深入开展学“团风”精神,做合格共青团员活动的决定》,并在活动中着重抓了三个环节,一是,宣传“团风”事迹,二是,着重领会“团风”精神实质,三是,学“团风”、做“团风”。于是,一个学雷锋、学“团风”树新风的活动在我校蓬勃开展起来。

“潮回画揖三千只,春满红楼十万家”。如果说,去年春天出现的“团风”是一枝报春花,那么现在陪衬报春花的更加瑰丽的鲜花已经开遍整个校园。对于我校的学生来说,学习弘扬“团风”精神已不只是停留在经济的资助上,而是全方位、多角度,像春燕为大地为人间带来勃勃生机。让我信手采撷几朵散发着时代气息的鲜花献给同志们。

朝阳区永昌区街道办事处有一个敬老院,这里住着6位孤寡老人,从今年2月起,政9106班的同学们便承担起了照顾他们的义务,她们为老人们拆洗被褥、缝补衣服、打扫房间,像亲女儿一样为老人洗头发、剪指甲……一位老人握着团书记李欣打了血泡的手又感动又心疼地说“好姑娘,你们真是活雷锋呀!就这样,政9106班团支部与这6位老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团支部把照顾老人作为一项工作来完成。开学了,大家来看望老人们,还带来了一大堆礼品,那是大家凑钱买的,一次又一次,人最多的时候全班出动,老人的小屋都快挤满了,有的同学还自己买点东西悄悄给老人们送去,端午节到了,怕老人们寂寞,政9106班的同学就去为老人们开联欢会,他们给老人们带来了欢乐,他们不是儿女而胜似儿女。

徐景,特殊教育学院的一位哑生,他三年始终如一日地帮助失去双臂的刘京生同学,早早起来,去帮助他穿衣服,然后上厕所、洗脸、刷牙、帮助他打饭、刷碗,在这一切完成之后,又为他打开了收音机、听一段新闻、送上一杯开水,到了教室,给他铺开画纸、帮他挑好画笔架……三年来从不间断。一个失去双臂的人与一个聋哑人,他们之间即不能打手势又不能进行语言交谈,那么徐景靠什么去体察刘京生的需要呢?那就是爱、深深的爱。有人写字问徐景,你为什么去照顾刘京生?徐景笑了笑在纸上写道:“我要与同学共同争服命运……”。

我们大学生的心中,装有浓烈的情、有亲情、也有乡情,“我毕业以后一定要回家乡任教,那里有的爱”。这是被家乡学校孩子们深深爱戴的编外小先生韩壮同学说的。韩壮是师范部中文专业的一名学生。他为家乡创办了作文、英语、书法辅导班,用自己一种独特的方式把自己微薄的力量献给了社会。去年寒假,韩壮回到了地处偏僻的九台石人沟小学校,要求办一个假期作文辅导班,老校长十分高兴,他为自己学生的热心所感动,便组织二十几个孩子上了课。那时,韩壮每每上课时,没有想到自己的形象,感到自我的价值,但假期结束之后,他发现他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竟洒泪而别。于是双方约定面授改为函授,上一学期,韩壮逐字逐句地为他的学生批改作文80多篇,鸿雁飞来飞去,传递着知识与真情。今年暑假,韩壮又重返母校办班,学生意料之外的爆满,韩壮感到力量的单薄。于是,一封信请来了几名同学,一个教学组便组成了。那半个月,他们办了两个辅导班。韩壮同学在他的汇报中说:“坚持,不能停,我发现了,那里有我的位置。”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有两个追求:一是为社会力所能及地奉献,二是创造一个好的未来,长大校园的学习风气是很浓的,许多故事是感人的,而对于那些身有残疾的人来说刻苦学习的精神尤为感人和具有代表性:如失去双臂的刘京生是用一个铁夹子把毛笔夹住,用肩的移动代替手来学习画画,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是他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毅力终于完成了学业。他的画作为重点作品被送到美国展出。滕红雨,扬琴专业的盲生,他凭着感觉敲打音乐、凭着手指触摸作曲,在他面前黑暗的世界中,他看到了灿烂的星,终于脱颖而出,他创作的《大地上还有一个我》、《心灵是明亮的眼睛》获全国伤残人文艺调演东北区一等奖,并荣幸地在长春、沈阳举办了四次他的作品演唱会,使之成为有近百首作品问世的盲人音乐工作者。还用谈正常人刻苦学习的事例吗?师范部14名同学经过努力被保送到本科院校深造。

学雷锋、学“团风”,人民在我心中、祖国在心中,这是我校共青团员和同学们的口号,并且实在行动上,每个人都在想着为别人做点什么。

电9107班于志明组成的学雷锋小组,三个人集资100多元买了万用表及零件,又自费去市内进修业务。如今已经为街头,校区修理电器100多件。另外,被称为热心为五保户服务的机制9209团支部,被人称为“理发师”的张艳萍,还有热心帮助特教学生学英语的张明华同学等等,都是在学雷锋学“团风”中涌现出的典型,同时还出现了署名“学团风”和第二个署名“团风”的人。

目前,全校学雷锋、学“团风”小组已发展到91个,开展活动近300次,参加人数达5000人之多。从打扫卫生、粉刷教学楼,到关灯、闭水笼头等等细微小事都有专门小组负责。

“团风”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是党的阳光雨露多年培育的结果,是长春这片沃土培育的结果。通过开展学雷锋、学“团风”少,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是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团组织的战斗力不断增强,二是广大团员的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三是学校的校风、学风明显好转,同学们钻研业务、学习理论,同时也学时事、学政治,自愿成立了70个学马列、学党章小组,参加人数达950人,全校共有243名团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同志们、同学们,我们相信在长春这片沃土上,在市委和团市委的领导下,在各级党团组织的培育下,“团风”这棵幼苗一定会茁壮成长,深深植根于我们广大团员青年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