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此网站!

“团风”精神的思考与探索

依托“团风”精神有效载体 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创建时间:2014-01-01

长春大学是“团风”的故乡,长期以来,学校十分重视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任务,注重结合学生的特点和优势,通过社会实践、课内外科技文化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以“团风”精神为核心,丰富社会实践活动内涵,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牢牢把握“团风”精神这一有效教育资源,自1997年全国启动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来,学校将其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团工作的整体规划当中。在多年的实践活动中,坚持高扬“团风”精神,坚持按需设项、按项组团和双向受益的原则,秉承“团风”精神实质,深入开展了尊老爱老、扶弱助残、支教扫盲、捐资助学、环境保护等活动,以青春与智慧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贡献,他们的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学校连续十一年被评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先进单位,03年被团中央、全国绿化委员会、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等八部委评委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先进集体;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实践单位的一致好评。1997年8月13日,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李克强同志亲临我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场,对全校的组织工作和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学校组织“团风”志愿者服务团,让学生通过实习、见习、参观、社会调查、业余等方式解决许多生搬硬套书本知识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促使学生们去深入的研究去创新、丰富自己的知识去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从而创出新的社会效益。同时广大学生通过在实践活动新问题的刺激下产生灵感、新创意,创出前所未有的新发明、新创造。

(一)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和学生就业相结合

社会实践活动是拓宽就业渠道重要途径之一。一是能让社会单位和部门认识、了解学校的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招收毕业生时优先考虑吸收长春大学的学生;二是让学生本人了解专业前沿动态、了解社会用人要求、调整个人发展定位、明确自身努力方向,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就业竞争力。每年校团委、学生工作部、就业指导中心都精心组织了往届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社会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信息调研活动。活动中,青年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认知社会,通过实践找出差距与不足,并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方向。

2007年全校共组织了4200余名学生参加了此次调研活动,整个活动期间,广大学生共走访了1000余家用人单位,通过咨询和实地考察,收集有关人才需求资料和信息2000余条,形成高质量的调研报告1000余份。活动中,青年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认知社会,通过实践找出差距与不足,并根据自身的成长需要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方向。同时,学生志愿者以电话、网络、走访、慰问等形式深入开展往届毕业生跟踪调查活动。广大学生根据调研提纲的具体要求,广泛调查了毕业生的学习工作情况,社会认同情况,求学深造情况以及他们对学校各专业设置和未来发展的看法等等。据统计,此次活动共调查了往届毕业生4000余人,收集合理化建议和意见近千条,活动不但使学生得到了锻炼,受到了启迪,而且还获得了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广泛的就业常识,同时,活动中收集的各种信息和建议也将有利于我校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

(二)以实践为契机,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团风”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启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陶冶和激励制约创造性发展的非智力因素,锻炼和升华创造性人才的思想道德品质。

学校鼓励学生结合专业优势开展实践活动,生物科学技术学院园林专业学生利用假期对长春市的木本植物的种类,乔木的径级结构,树高结构,生物量结构,种类多样性以及生态功能进行了详细分析,撰写了《长春市街路、广场与环城绿化带的城市森林结构研究》,提出了长春市城市森林的发展方向与管理意见,尤其对草坪、花卉、灌木的结构与生态效益评价的综合分析还未见报道,为长春市的城市规划提供了宝贵意见。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成长成才、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以“团风”精神为核心,依托学术、科技活动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学“团风”活动的深入开展,激发了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学校先后制定了学生参加“挑战杯”竞赛的若干规定和学生参与科研学术活动的奖励办法等文件措施,学校以“挑战杯”为龙头,支持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全省的“挑战杯”竞赛、数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计算机软件竞赛等活动,支持学生开展各种科技制作、发明、创造活动。使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调动其内在学习积极性。

(一)建立组织体系、规章制度

①课外科技活动受到上级有关部门领导、学校各级领导、各部门、院(系)和广大教师的大力支持。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各学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提供场地﹑资金投入、指导教师配备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校团委、学生处、科研处先后制定了《长春大学关于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若干规定》、《长春大学关于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若干规定》等激励学生参加学术、科技活动的文件。

②把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作为“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讲座、研讨、学生学术科研、实践、创新创业等活动,举办长春大学“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及长春大学“挑战杯”课外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并积极组队参加了市、省、全国“挑战杯”竞赛。同时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全面实施中,学生参加的所有课外科技活动活动将被认证,并记录在其《证书》中;在学生的奖学金评定过程中,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国家、省、市、学校各级各类学术科技活动者,有相应加分。学校每年都拨专款奖励在各类科技活动中取的优异成绩的学生,设立“学生科研成果奖励”,比例不低于1% 。

(二)凝练提高、精心组织,形成特色

学校十分重视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作用,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文化氛围,提高活动的覆盖面和质量。学校成功举办的了十四届“青年文化艺术节”、“校园文化列车”系列活动,对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激励青年学生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制定了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科研活动的措施,组织了“团风”理论学习小组、“团风”科研创新小组等,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并取得可喜的成绩。社团活动普及,活动密度大,参与人员广。目前,学校学生科技协会包括机械、电子、计算机等专业,很多活动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同时得到了师生的认可。

(三)学生积极参与,取得良好效果

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文化、科技活动,经常组织学生与青年科学家面对面交流、“团风”论坛、青年创业论坛、成功人士讲成功历程等,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邀请中科院十大杰出青年谭铁牛、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刘庆峰等著名专家来校讲学,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开阔了知识视野,积累了实践经验,提高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积极参与,取得良好效果。

在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我校创业团队站在全国总决赛的领奖台上,以实力和必胜的信心摘得了大赛的银奖。我校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取得成绩,令人鼓舞,这既是同学们敢争第一、勇争一流的印证,是“团风”精神鼓舞催人奋进的印证,是我校自信立校、品牌兴校、科研强校战略的胜利实现,更是我校全面提升对外形象的成功示范。

三、以“团风”精神为核心,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注重将“团风”精神教育融入学生的志愿服务活动,以“团风”志愿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活动运行机制,并逐步实现了“团风”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化、项目化、长期化和社会化运作。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的本领在活动中得到提高,活动涉及领域广,服务项目多,较好地服务了团员青年践行理论和将自身所学应用到实践的迫切需求,多次获得上级肯定和奖励。

(一)志愿者服务活动为大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建立平台

学校通过“团风”志愿者协会鼓励帮助在校大学生深入社会、走向基层实践,较好地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统一,从行动本身提高了能力的锻炼提高,也通过东北亚博览会、第六届亚洲冬季运动会、汽车博览会等一系列的赛会服务深刻了解社会,通过志愿服务找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从而确定了个人发展定位,促使大学生对个人的人生道路进行理性选择,有助于在思想上明确当代大学生对家庭、社会的责任,使规范个人社会协同发展的最佳途径。

(二)志愿者服务活动促进学生成长、提高青年志愿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多年来,我校培养和形成了以“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核心内涵的“团风”精神。依托“团风”志愿者协会深入社区、企业、农村、学校、医院、会展中心等地广泛开展尊老敬老、扶弱济贫、支教助教、环境保护、公益劳动、普法宣传、会展服务等志愿服务活动。几年来“团风”志愿者协会共设计开展活动3000余次,累计参与志愿服务时间超过45万小时,活动效果好,影响范围大,在校园和社会上一次次掀起了颂扬“团风”精神的热潮。

“团风”志愿者协会先后被团省、市委评为文明社团、长春市青年文明号、长春市学习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长春市“五四红旗集体”、省级青年文明号、省“十佳学生社团”荣誉称号。2004年作为吉林省唯一推荐参评全国第五届中国十佳青年志愿服务集体的候选单位,并入围全国前20名,2005年被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评为全国高校“优秀学生社团”,2007年被第六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组委会授予“优秀组织奖”,2007我校《依托“团风”精神有效载体,引领青年学子健康成长》荣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协会开展的活动也得到吉林电视台、吉林教育电视台、长春电视台、《中国青年报》、《吉林日报》、《长春日报》、《长春晚报》、《城市晚报》、《新文化报》、《东亚经贸新闻》等省内各大新闻媒体的深入报道。

执笔:田鸿儒